焦氏家谱

家族资料

家族起源

一、立谱序

立谱序人焦厚陪。

据祖辈口传,吾门焦氏鼻祖原系江西南昌府竹门牌茨竹街猪豕巷人氏,三兄弟焦先明、焦先典、焦先晓乃清朝乾隆丙戌岁一七六六年前后从江西首次迁徙到襄樊,再到荆州,然后到巴东县,后又迁徙到现在的沙地乡鹤峰口村丁家包焦家湾落业,在此居住时,因家里发生火灾,家谱被烧毁,造成数次迁徙年代及原因、所到之处的详细地址、祖人生殁宅墓无据查考。家宅被烧致使三兄弟无家可归,各寻落业之所,焦先明迁徙到现在的恩施市崔家坝镇刘家河村,焦先典到建始县花坪镇大坪村五抱树三叉河,吾祖焦公讳先晓仍在沙地乡鹤峰口村丁家包焦家湾为业。有建始县花坪镇大坪村顺阳坡焦华堂一脉,曾与本支系二房焦先典一脉后裔合过字辈,从焦华堂开始与吾支系登字辈为一辈矣,其后裔世系图及家庭资料一并录入本谱中,特此注明。

民国三十七年,即一九四八年戊子岁,因哥哥焦厚明躲壮丁,父亲焦公讳登全只得再次携家小到处躲避,寻访到现恩施市崔家坝镇刘家河村分水岭组长瓦屋场落业至今。

父辈口传,吾门焦氏以“中山郡望”立堂,堂号“中山堂”矣!原祠堂遗址在江西省小地名叫瓦厂的地方。

本门焦氏原有字辈因家宅失火基本丢失,只记得“先绪登后起祥万兴”,兴之后字辈由我焦厚培更续,前后总计五十字。从二0二0年八月三日始我焦厚培对本门族人宣布“兴”字后面的字辈作废,“兴”字以后的字辈按照盛家坝焦氏支系字辈延续为准,本门焦氏保留字辈“先绪登后起祥万兴”,两支系联合字辈为:后(达),起(长),祥(忠),万(孝),兴(传),“兴”字用后从盛家坝焦氏支系的“家”字辈开始延续香火。

现将盛家坝焦氏支系八十一字辈开列如下:

窗月存环应洪玉,世代昌隆发达长。

忠孝传家昭久远,贤能亿万乐祯祥。

吉源江西堂中山,再创元璋茂康皇。

政启英光荣厚恩,承国民泰添栋梁。

富贵兴旺显瑞谱,文武清臣历朝纲。

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

吾良苦用心,万古遵依耶,两支合一脉,一脉散两支矣。对于字派,后人若觉有不妥之处,通过续谱委员会进行增添或优化之,可矣。

族谱,既是家族历史,也是个人历史,还是承载家族文化的平台,所谓名留青史,万古流芳,作为平民百姓来说,就是在家谱中留名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世上今人胜古人,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,相信本门焦氏后代必定枝繁叶茂,贤达辈出。焦氏族谱,也必然被更多的焦氏后辈之贤能及有识之士将其发扬光大,使其薪火相传,千秋万代,辈辈隆昌。

是为序!

二、焦氏始歌

祖贯原籍是江西,乾隆年间始分离。

襄樊某处是住地,后又多次在迁徙。

巴东迁徙到沙地,弟兄三人在此栖。

家宅失火谱书烧,来龙去脉缺依据。

先明逃难刘家河,先典迁到建始去。

鹤峰口村丁家包,幺房先晓仍暂居。

大坪村的顺阳坡,华堂一脉在此地。

天下焦姓是一家,联合字派登字起。

为了厚明躲壮丁,民国戊子再迁移。

分水岭上长瓦屋,一家大小把身依。

近平年间立此谱,记着相公之祖籍。

二0二0年庚子岁八月十九日,焦羽平于盛家坝集镇启梦幼儿园前大楼三楼养心斋代撰。

三、姓氏源流

1、出自姬姓,上古神农氏后裔,以国为姓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广韵》及《史记》所载,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,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,建立焦国(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),春秋时被晋国所灭,其后代以国为姓,遂为焦氏。

2、出自姬姓,以国名为氏。据《广韵》所载,周朝时,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(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),后被晋国所灭,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。

3、系自姜姓,以地名为氏。春秋时许灵公迁焦,其后以地名为氏。

4、出自他族改姓:

① 据《通鉴》所载,南安焦姓出自氐人;

② 据《华阳国志》所载,南中夷四姓有焦,别为一派;

③ 西夏人中有焦姓;

④ 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,后改为焦;今满、土家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;

⑤ 根据《华阳国志》上记载,古代南中夷(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、贵州两省)少数民族中有焦姓,另为一派。
得姓始祖:焦伯:炎帝神农氏的后裔。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,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,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。周朝初年,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,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,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,经查访,他找到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,就将其封于焦,建立焦国,因其为伯爵,故世称焦伯。春秋时,焦国被晋国所吞并,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,称焦姓。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。

三、迁徙分布

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,春秋时灭于晋,于是子孙纷纷出奔,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,或西徙陕西,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、山东播迁。

先秦时期,焦姓人于史书不显,表现得较为沉寂。

西汉时,见诸史册之焦姓除梁(今河南省商丘)人焦延寿外,还有在《田延年传》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(今陕西省兴平)富人焦氏。

东汉时,入载史册之焦姓有焦触、焦和、焦永,还有庐江(今属安徽省)人焦仲卿,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)人焦贶。

这些资料表明,此际焦姓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,已有焦姓人在长江以北之安徽,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。繁衍于北方的焦姓,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(今定州)、广平(今鸡泽东)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。

魏晋南北朝时,有河东(今山西省夏县)人焦先,梁人焦宝愿,安定(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)人焦嵩,南安(今甘肃省陇西)人焦遗、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为焦姓的焦明、焦度父子。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姓南迁外,更多的焦姓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、甘肃一带。

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,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胜。

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虽造成焦姓人口锐减,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、无序的播迁,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,天下乌鸦一般黑,哪里还有战火不焚烧的净土。

宋靖康之耻后,焦姓避居江东,繁衍于今安徽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一带,宋理宗时,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。

宋末元初,焦姓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。

明初,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江苏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

明清之际,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,同时人才辈出,声誉响亮,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。

如今,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江西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。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,人口较多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。

四、郡望堂号

1、郡望

“郡望”一词,是“郡”与“望”的合称。“郡”是行政区划,“望”是名门望族,“郡望”连用,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。

据《郡望百家姓》记载:焦氏望出中山郡。又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望出中山、广平、冯翊。

中山郡:战国时为中山国,被赵国所灭。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。汉高帝初年(公元前206年)设置中山郡。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。相当于河北省北部地区。

广平郡;汉景帝中元初年(公元前149年)置郡。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。

冯翊郡:汉武帝时置挢蠓腭磾,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。

2、堂号

三诏堂:源出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,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,平生饥不苟食,寒不苟衣,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。在这里,可看到上游八九里,矗立江流转折处,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。东汉时,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,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,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,就以“三诏堂”作为堂号。

此外,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:“饮仙堂”、“中山堂”等。

3、什么是堂号,它有那些类型?

堂号,本意是厅堂、居室的名称。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,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,往往数世同堂,或同一姓氏的支脉、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、宅院之中,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。历来每个姓氏、每个宗族、每个家族,都有自己的堂号。堂号的历史悠久,应用广泛,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。

堂号有哪些类型呢?

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、特色,分为几大类型:

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,以地域命名堂号,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,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,以祖上情操雅量、高风亮节为堂号,以祥瑞吉兆为堂号,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,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,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,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等。

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,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,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,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,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。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,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。它的产生、发展,多与修族谱、建宗祠、祭祀祖先、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。

五、宗族特征

1、焦姓南迁始于两汉之际,为他姓所不可比拟。

2、由上可知,我国的焦姓家族,是最标准、最地道的炎黄子孙。他们一部分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,一部分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。

3、周武王时焦国,虽说共有两个,但是到目前为止,关于这两个古国的所在位置,却只能知晓神农裔孙所建立的确切位置,而姬姓焦国已不可考。

注:从标题三到标题五,资料来源于“便民查询网”焦氏的起源。